新药典正式实施已一个多月,从药厂供货商反馈来看:药厂的质量标准真得提高不少,以前能交货的货源现在有可能不合格。在利润小的背景下,一旦退货、扣违约金后就面临亏损,不少供货商也深感头痛!如何保证购得符合新版药典合格货源是摆在所有市场商家的共同问题。也许一些供应大户或者单品种专营商也应深入供应源头,从最初生产、加工进行指导或者引导,从而寻得质量合格、货源稳定的供应渠道。
“供给侧”改革对于中药材市场来说,就是提高有效供给,提供质量合格的优质产品。今后的中药材市场,不单单是看全国的种植面积,而是要看合格产品的供应量。从价格上来说:就是出现两极分化,质量合格价格越高。
按往年惯例,元旦前后,中药材市场会有一个购销小高潮,专营商、用药单位大多集中备货,以应对春节假期货源供应不便。从近期购销现状来看,成交量虽比前期有所好转,但大货购进量却不如往年同期,持续的疲软势头,没有明显的需求增加,专营商还是相对谨慎。结合当前的经济现状、粮价下跌,如果明春需求未能回归常态,行情涨的机率小,小幅回落可能性较大,轻仓销售未尝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经营模式。
从价格形态来讲:历史上低谷时期,绝大多数大宗品种都应该处于低位,而2015年,大宗品种却是三极分布:高位有一批;中位有一批,中低位一大批,超低价位品种少之又少。如果按以往传统判断标准来看,2015年的市场应不是底部,而是处于靠近底部阶段。依此推断,市场还应有向下可能,但在市场如此疲软背景下,高位品种却依旧在高位震荡,大跌不易;中位品种逢减产也能逆势反弹,又不符合过去传统经验。经济在变,模式也在变,新时期下,价格变化周期是否也在变,2016年也将是验证的关键一年。
如果说2015年是市场倒逼商家的第一年,那么2016年将是加速淘汰期,这一点商家也应重视。随着市场监管加强,生产、种植源头规模化、企业+基地的垂直化、饮片加工的规范化,中药材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市场商家也应看清自己真正的优势,把单品种做大、做强;供应做精、做细,中药材市场也进入整合、规模化的时代。
现在没有新的热点品种出现,前期价涨的品种也多数止步。东北家种品种人参、西洋参价疲。辽五味前期价升过猛,近期转稳。细辛、平贝、龙胆草生产压力不大,但需求一般,市平价稳。东北野生品种虽2015年新货产量不大,但市场需求不足,市价也少有波动,2016年随着需求正常,行情也应该能有所好转吧。西北品种前期普升,近期一直平稳,年前行情